一
距离上一次写读书相关的文字已经过去一个半月,这期间还读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本来想在读完之后也写一篇文字记录一下,但是拖延着就不了了之,手头还有一本新买的《冬牧场》,也许读完会写点什么东西。
《坡道上的家》是在读完《金智英》之后,被微信读书关联推荐的,我好像对这种女性题材的作品挺感兴趣的,也许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在这个追求男女平权,甚至极端女权主义有点甚嚣尘上的时代,我觉得有必要去了解女性在我们这个社会所遭遇的一些事情。
家庭和职业或者其他的什么都是一种个人选择,有人能兼顾有人只能选其一,这也许是导致一些独立女性恐婚恐育的原因。作为一个男性,我所能做的也极其有限,了解她们的处境,未来对另一半多一点体谅,尊重、支持她的选择,同时在自己身上也要避免一些大男子主义和男权思想。
首先发了一番议论,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此时此刻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已,随着人的成长,思想也是会不断进步的,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更深刻的见解。
二
这本书也不是一次性读完的,几乎从读完《金智英》就开始读了,期间用了两部手机,还有 kindle,这样算起来,前前后后也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通篇文字都是以第三人称写的,感觉有点像灾记流水账,看的时候整个人的思维就和女主角里沙子一样纠结、混乱、不知所错。
突然发现读完《金智英》之后,自己确实写了点东西,但是文思枯竭,写得不好也没写完,算是半途而废了。不如就把读《金智英》写的一些残次品附在这篇文字背后好了。
不过前期的混乱也有一点好处,仿佛自己就是里沙子,对自己身份的疑惑,对现存的、习惯性的东西和事务产生了困惑,就像那句“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到后面随着故事的发展,自己仿佛头脑慢慢清醒,但是作品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里沙子会怎样继续自己的人生,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读者。就像人生不是剧本,每一步都是新的,都是环境和自己作用的结果。
三
写了两大段,都没有介绍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里沙子是一位家庭主妇,有个一岁的孩子文香,丈夫是公司职员。本来平静的生活被要求去法院担任候补陪审员的通知打乱了,和所有习惯了现有生活的人一样,里沙子第一反应是拒绝,但是法院的工作人员明确告诉她,这是公民的义务,不可以拒绝。无奈之下,里沙子只好在担任陪审员的时间吧孩子托付给公婆照顾。
法院审议的是一起虐童致死的案件,同样是家庭主妇的水穗被控告虐待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浴缸淹死了自己的孩子。对于同样是一个母亲的里沙子来说,这种事情是无法想象的。
随着审议的进行,听了控辩双方以及夫妻俩各自朋友的证词,里沙子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且不断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思考自己和丈夫的相处的模式,最后提出被告人的丈夫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否定水穗,把水穗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以溺死孩子作为一种报复的想法。
虽然自己和丈夫的相处没有到那样极端的程度,但是自己也确实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丈夫对自己的否定,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无疑让里沙子在潜意识产生自己不行、这点事情都做不好的念头。
关于剧情方面,实在没法像看影视剧那样记录,现在只能写到这个程度了。
四
在故事的最后,里沙子也向丈夫表达了等到文香上幼儿园的时候,想再次出去工作的愿望,丈夫没有阻挠反倒说,以前有工作的经验,再找工作应该不难。两个人相处碰到问题就是要沟通,如果不提出来,对方永远不知道你怎么想的,单方面的猜忌和胡思乱想,对问题的解决百害而无一利。
2020-10-31 15:17
读《82年生的金智英》
这本书读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如果连续地花点时间大概半个下午就能读完。文字叙述的语言很平实,却极有感染力,仿佛就像一个朋友在对你讲一个平常的故事。
金智英的故事就出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它成为一本畅销书我觉得是名符其实的,我没办法从一个大时代的角度去解读这样一本书,所以只能从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昨晚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在微博上写道:希望自己不要成为一个不友善的人。之所以不说“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友善的人”,是因为在我看来,我自己是一个比较愿意站在女性角度考虑事情的人,有时候可能会有点大男子主义,但是我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友善,如果真的一点交集也没有,那我也会避开或者说冷漠的对待。至于不友善,我不能说没有过,但是希望自己往后尽量能避免,不想友善对待就冷漠,不能刻意地批评、恶语相向。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