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一日杂事

Posted on By jcxs2014

缘起

最近有点迷上听戏,还是要追溯到上周听了许嵩的《如果当时2020》,之后看到央视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也有同系列其他的作品介绍,晚上回去把其他的都看了。

个人感觉《如果当时》和《声声慢》是结合得最好的两首。但是《帝女花》那段戏腔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而且旋律有点熟悉,后来才知道是照着古曲《妆台秋思》填的词,于是就去B站听了一些帝女花那段的舞台。

当时也没有太在意,只是比较关心这个系列做了哪些剧种,昆曲、评弹、京剧、秦腔、粤剧、黄梅戏。自己从小听黄梅戏长大的,小时候还喜欢咿咿呀呀地唱天仙配和女驸马,想想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在本科的时候,语文课学到《牡丹亭》选段,又去找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其他戏剧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最近自己又找了一些黄梅戏相关的视频,收藏了韩再芬的《徽州女人》和《徽州往事》。粤剧算是最近才产生兴趣,也许从粤剧开始,我会对港粤文化连带着了解一下。

黄梅戏

之前也在文字里写到过黄梅戏的事情,在父辈年轻的时候,黄梅戏应该是最辉煌的时候,只不过记忆中听黄梅戏的人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包括我的外婆和奶奶。父母有时候高兴也会哼哼几句,跟着外婆奶奶看戏久了自己也学会了几句经典的唱段。

黄梅戏的曲调和唱词里面都是我的回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去听黄梅戏,因为自己太容易动情了,本科的时候有次学校里的社团表演《天仙配》,我去听了,听到动情的地方,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次听了许嵩的歌之后,我再回头去找黄梅戏去听,特地地避开了自己耳熟能详的曲目,选了韩再芬的《徽州女人》。因为黄梅戏里面说的话和我的方言几乎一样,戏腔也不是难懂的,所以我就后台播放,自己干其他事去了。

表演到女孩出嫁到婆家进门的那段,唱起了《铺粮袋》,“一代一代传一代”听起来像是下葬的时候传“子孙袋”说的顺口溜,我还是没能躲过回忆的汹涌暗流,奶奶的音容笑貌在脑海里一一浮现,然后又想到她悲惨的结局,实在是忍不住,自己走出去到一个没人的角落哭了起来。她的葬礼上我都没怎么哭过,没想到听戏居然会想到她还哭了起来。

之后两天没敢再去看那部戏,有些事情当时没有感觉,似乎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自己的无声都是在暗中做了帮凶。我又能以什么样的立场去指责任何人。

后来平复了心情,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剩下的部分,期间完全沉浸在戏里,有些地方也真的是特别感人,韩再芬真的很厉害,在舞台上就把观众带进了故事里,让观众和故事里的人物同喜同悲,我看到动情的地方自己也依然是忍不住流下泪来。

以前不懂为什么老年人那么喜欢看戏,现在看来,对他们来说,看戏和我们看剧看书看电影一样,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延展生命的宽度。而我现在找到了比看剧更有意思的事情,只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粤剧

央视的那个系列中,粤剧那块不能说特别不好吧,至少我觉得没有突出粤剧的特色,《香夭》的那几句唱词只是像间奏一样穿插在说唱中,而且如果非要说把流行的和传统的结合了,那只能说是不伦不类了。

其实入坑粤剧一是《帝女花·香夭》,而是视频里的那个旦角曾小敏,后来才知道她是广东粤剧院的院长,看起来很年轻,而且在处理行政工作的时候也不耽误自己的练功。

在B站找了香夭相关的视频,知道了任白,收藏了他们的帝女花电影,听说她们是第一对演出帝女花的,又找到了他们的徒弟重新演绎的电影,考虑到对画质的接受能力,我先看了她们徒弟的电影。

因为是粤语念白和演唱,时刻盯着粤语字幕以及要自己去理解,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她们共情,故事能看懂,情感上不敢说完全理解了。最后的一段《香夭》我看了不下十个版本,基本上不看字幕就知道唱的是什么,这一段也是故事的结局和高潮部分,情感无限上升,最后公主和驸马相拥而亡。夫妻死去与树也同模样。

在看过的《香夭》众多版本中,也有曾小敏的版本,有演唱版也有舞台版,舞台版的男演员似乎不在状态,观感一般,演唱版听她和搭档的唱腔就好,对她也有了一点好奇。

她有一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算是粤剧电影的一个新尝试,只不过还没在院线上映,希望到时候自己能去看一看。为了弥补遗憾,看了这部作品舞台版的,真的就是内行看门道,外寒看热闹呗。看着有意思就行了,专业的分析给专业的人和真正的票友去做吧。

后面还下载了其他几部曾小敏的粤剧,希望能抽出时间看完,还有任白经典的舞台版《帝女花》。粤剧和我看过的黄梅戏还有昆曲很不一样,也许不用非常反古的语言也能唱出非常优美动听的感觉。

昆曲

很惭愧,对昆曲的了解仅限于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其他的剧目,倒是想看来着,长生殿看了一点点,看到一堆老头在哪儿演就没了兴趣。今天下午找了一部《牡丹亭》看了,是史依弘和蔡正仁主演的,不同于青春版,这个版本的演员看起来年纪都不小了,在舞台上扮演十六七岁的少年,感觉非常之奇怪。

本着“对艺术的欣赏”的心情,我坚持看了下去,越看越觉得白先勇的青春版做的是真的好,俊男靓女才能吸引一些年轻观众,如果不是真正的戏迷,谁会去看两个大叔大婶去演少男少女谈情说爱呢?至少对于我来说,青春版更符合我的口味,艺术也许不该对观众低头,但是有人看,才会有人欣赏,才能促进更多的人投入到里面去。

关于舞台上的功夫,我也说不出什么一二三四,整体感觉,老艺术家对舞台的掌控力更强,但是不够灵动,而且蔡老师演的柳梦梅让我很出戏,怎么看都觉得像是一个猥琐大叔,尤其是看到后面柳在房间里对着杜丽娘的画像意淫的部分,看得我无法投入,老是想笑。相比之下,青春版柳的调皮与浪荡更能让我接受,一个单身的年轻男子对着梦中情人画像的意淫也不会那么让我反感。

另外还有一点,今天看的,删减很多,只有不到三个小时,青春版经过修改也有七个小时的时长,这个在电视台放是不太合适的,据说完整的剧本演下来得有二十多个小时,这个我是没有兴趣看了。有时间可以再去看看青春版的,第一次看也是花了好几天的碎片时间才看完的,记得里面花童说得吴语挺有意思,后来还学了一点苏州话,只不过没有坚持下去。

尾声

目前对戏剧的了解仅限于这三个剧种和看过的几部戏,在观念上还是非常地不成熟。我也不指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行家,看戏能让我开心就好了,总比不小心看一些奇怪的电影要好。后面对戏曲还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在黄梅戏上,从韩再芬的作品开始看,同时要克服害怕回忆带来的不适,就当作是脱敏治疗了。粤剧从曾小敏的作品看起,比较现代,看起来比较舒服,同时可以看一些老电影和舞台。昆曲如果能在看一遍《青春版·牡丹亭》我就知足了,这个据比较古老,汤显祖的名剧都可以找机会看一看。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