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盗》没写完的事情
一开始想的是要写关于书的,后来写第一篇,字数就已经超出自己的预期,第二天又利用碎片时间写了自己想到的一些事。今天再写一写零零散散的东西,不能算在读书栏目里。
消失
这是个悬疑的故事,主角去一个同事家里做客,她对主角说了一个诡异的故事,自己的丈夫经常会莫名消失,情节就像一步国外电影里,突然消失,然后出现在其他地方。本以为是个科幻故事,直到同事说自己冰箱里存放了很多肉,吃不完,做才请主角吃了,主角觉得味道还不错。最后主角走的时候同事还送了主角很多肉和灌肠。在我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晚了,我已经猜到同事的丈夫是怎么消失了。头皮一阵阵发麻,看到主角带着肉回家还想着这么多肉可以吃一段时间。
故事戛然而止,没有证实也没有否认读者的自然的猜想。和以前读的几本书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本书的故事大概是作者完全放开了自己去写的,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毕晓普之夜
这个故事里,主角身份差不多是一个文学专业的教授,去其他地方作报告,遇见自己的老朋友,他带了一个同样爱好文学与诗集的女同事,女同事对毕晓普的诗非常感兴趣。原谅我对诗歌一窍不通,不知道毕晓普是不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人。女同事对诗歌热爱至极,觉得毕晓普的诗歌写进她的心坎里,能表达他所有的情绪。
两个人很聊得来,讲座之后,两个人聊了很多,相见恨晚(可能是女同事单方面),以至于主角和老朋友谈论生活中的事情的时候,她还发了脾气,责怪他们在聊诗歌的时候谈论琐碎的事。读到这里我就感觉这个女同事有点问题,这不就是典型的对现实不满,满脑子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的人吗,继续往下读。
老朋友换了工作,来到主角的城市,和主角合租了一套房,没多久,女同事也离职了,准备考试。她会给主角打电话,聊诗歌也聊自己的生活。有次打电话说家里介绍了个相亲对象,对方愿意资助她考诗费用,家里为了逼迫她同意这门亲事,已经不再资助她。她不喜欢这个男人,但是有需要钱,于是就违心地接受了男人的钱,也默认当了别人的女朋友。作者当然是不支持这种做法的,但是劝不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
偶然间,主角发现她不光和自己打电话,也和老朋友打电话,她可能不知道,主角和朋友住在一起。两个人也聊了这个同事。朋友的做法就是她来电话吧电话放在一边,自己去做其他事。最后她也没考上,也因为自己情绪问题,男人和他分手了,大家都劝她去看医生,她却认为自己没病,最后见了一面之后,主角想再联系她发现自己已经被删除了。
这种人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我以前好像有这样一种体质,老是会吸引到有问题的人,然后成为朋友,自己是不是圣母心泛滥,谁都想拯救。这又是可以单独写一篇的经历,下次一定。有种人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是逃避,然后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周围的人和事上,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极端情况可能伤害自己或者其他人,最后大家都不想理他。恶性循环下去。我现在已经不想再去招惹这样的人了,宁愿不交新朋友也不想再碰上这样性格极端的人。
拯救
刚说到圣母心,书里还有一个关于圣母心的故事。主角是一名教文学的大学老师,班上有个喜欢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可以避免课堂上无人回应的尴尬。直到有次参加辩论赛,被对方辨驳道怀疑自己的观点,他发现自己一旦同意对方的观点就没有办法再去反驳,他不适合绝对的观点,就像他在课堂总是能提出和教条不一样的观点。他说自己像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个学生因为青梅竹马一条抱怨自己婚后不如意生活的朋友圈,就只身前往对方所在的地方,到了发现大家都很热情,把他当作兄弟一样对待,他从来没有体会到这样的生活,这种情况已出现肯定就是传销组织,接下来的流程就是洗脑,但是他已经是那种不接受权威的性格,总是反驳领导洗脑的宣传,然后大家轮番上阵劝服他,她也一起来劝他。
他知道事情不对劲,想劝她和自己一起逃出去,她却说如果能弄到一万块钱,她就考虑和他走。他找了自己的同学借钱,最后也没能凑齐一万块钱,反倒被她嘲讽,说他没本事,自己不会和他离开的。这个时候外面的时间线发展到他的父亲找到学校,拜托主角这个和他关系好的老师帮忙寻找他。
老师打通了他的电话,他父亲说他母亲病重,要他赶紧回家,他同意了,但是在电话就打不通了。老师和他父亲一起回了他老家等他,中间打了电话说自己逃出来了,在一个小店里躲着,他叔叔说那地方不远就骑个摩托车去找他。没几天他就带着伤回来了,发现母亲并没有生病松了一口气,但是又想着自己的青梅竹马还在传销组织里面,放心不下。
众人开导他,说对方已经嫁人了,不应该再管她的事情,他似乎被说服了。主角在他家住了几天,走的时候他说送送老师,就和老师一起去了火车站。路上,他说起她的事情,说到她在组织里面很开心也许自己想带她出来的想法是错的。他找主角借了几百块钱,然后就告别了老师。主角回去后没多久,就接到他父亲的电话,说他送老师去车站以后再也没回去。家里人很着急。他估计又想着去拯救自己的青梅竹马了。
这个故事从学生的角度看起来,似乎传销组织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她能不能开心。但是一旦想到传销不好,又想着去拯救她出来,所谓的遵循内心的想法只是一个借口,为内心的摇摆不定找个解释。估计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是对的,只是为了反驳一切观点而去反驳。故事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可能在他前面课堂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端倪,作者为他的性格铺垫了很长一段情节。
写到这个故事,我想起自己家族里有个叔叔,早些年应该也是身陷传销组织,这么多年渺无音信,家里人也只当他是身死他乡,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堂爷爷奶奶都不在了,家族的兄弟也无人去管他是死是活,只是会在提到他的时候说一句,他在哪儿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招凤
这个故事我不想说情节,只想吐槽了,故事里出现了云松爷,我印象中这个人物也出现在了其他书的其他故事里。这个故事里,云松是家里的老大,而且是个在外面教书的先生,晚年讨了个小二三十岁的寡妇做老婆。
在看完这个故事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又去之前的书里搜索了云松这个关键词,发现在先前的故事里,云松是老二,也不是个教书先生。要不是发现这一点,我还傻傻地以为他的故事全部都是真实的呢。只能说自己太年轻了,后来回想了一下之前的几本书,里面的故事情节应该也是加工过的,故事毕竟是故事,不能因为故事吸引人就沉溺于其中。想到这点,先前看《山中的糖果》和《纸上王国的》抑郁情结一扫而空。
故事只是故事啊。
2021-11-18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