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偷书贼》
最近用多个设备和多个软件进行阅读,在 Kindle 上翻出了多年以前存进去的《偷书贼》。这本书当年也算是一种畅销书,原本以为这种书只是平铺直叙地讲一个故事,可是看下去之后我发自己想得太简单。
也可能是最近读的故事都是这样线性叙事,养成了一种慢慢看到结局的习惯,对这种在书中不停地剧透的叙述方式有点措手不及。
虽然偷这个字眼,乍看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面,更像是一种爱怜的表达。故事看到最后,我确实又一次被感动了,上次还是在遗忘书之墓。但是两种感动又是不一样的,在遗忘书之墓,感动是故事的结尾,大家解开了谜团,过期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在这里,感动是一场战争,毁掉了所有人的生活。
从故事的叙述者的预期来看,他并不是死神,只是一个收集死者灵魂的人,这个大概就是摆渡人吧,但是整个世界、无尽时空中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干这种事,战争给他带来了强大的工作量。在一次德国小镇被轰炸后的工作中,他捡到一个写了故事的笔记本,由此回忆起和故事的主人公莉赛尔的几次相遇,当然这种相遇只是单方面的遇见,除了最后一次。
莉赛尔在笔记本中记录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摆渡人第一次遇见她是在弟弟因病去世的时候,因此故事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和弟弟本来是被母亲送到养父母家,但是路上弟弟没有熬过病痛的魔爪,只剩下莉赛尔一个人前往养父母家。
在弟弟的的坟墓边,她见到自己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是掘墓人遗落的,她看到书落在雪地里面,但是没有提醒掘墓人,在大家都离开的时候,她自己收了起来。
摆渡人根据莉赛尔的文字和他自己的所见所闻,补全了完整的偷书贼的少年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德国小镇,犹太人遭到迫害、驱逐,她的养父母因为多年前的一个承诺收留了一个父亲一个犹太战友的儿子。莉赛尔和他结成了牢固的友谊,但是一家人又时时小心自己的秘密被其他人发现。
莉赛尔来到新家之后,父亲开始教她识字读书,课本就是《掘墓人手册》。莉赛尔已经八岁了,但是她不识字,去学校只能和低年级的小孩子一起上课。随着识字的增多,她渐渐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最后被老师劝到了高年级和同龄人一起上课。但是高年级的课程却不如低年级轻松,一次老师抽读课文的时候故意忽视了她,她感到不满,主动要求读一段,她拿出《掘墓人手册》开始读,但是字在她眼皮子底下,但是她读不出来。
她得到的第二本书是从火堆中偷出来的,当时纳粹分子在小镇上搜集禁书集中焚毁,这本书在灰烬的最下面只烧了封面和一些书页,书叫《耸耸肩膀》。她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把书藏在衣服里面,但是偷书的过程被一个神秘人看到了,但是她没有被告发。
之后在替母亲取客户要洗的衣服时,她发现那天晚上的人就是母亲的客户之一,镇长夫人。镇长夫人看到她来带她到自家的书房逛了一圈,但是莉赛尔不敢多做停留,拿了衣服就走了。之后的几次莉赛尔在镇长夫人的鼓励下开始在她家里看书,为此她主动揽上了送取衣服的活。
随着战事升级,纳粹德国的颓势尽显,后方的人生活越来越拮据,镇长家为了避人口舌,取消了请人洗衣服的消费。镇长夫人表示莉赛尔以后还可以随时来她家看书。莉赛尔表示不理解,如果没人需要洗衣服,那么妈妈就没有工作,也就没有了收入,她对镇长夫人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并破口大骂。
后来虽然她很想道歉,但是又拉不下脸,只好这样僵着。战争时候孩子时放肆的,她和自己的青梅竹马鲁迪参加了一些偷东西吃的行动。有次莉赛尔心血来潮,打算去镇长家偷书,但是对鲁迪说的是偷吃的东西。两个人去了之后,莉赛尔偷了一本《吹口哨的人》,她再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是镇长夫人发现书不见之后就看到了地板上的脚印,知道是莉赛尔来了。往后的几次,镇长夫人知道她来,就故意躲开书房,莉赛尔每次只偷一本书,这是他作为一个偷书贼的准则。
和鲁迪的最后一次偷书,镇长夫人出现了,并且给他们俩提供了甜点,镇长夫人也坦言自己知道莉赛尔是偷书贼,自那次之后,莉赛尔决定不再去偷书,并给镇长夫人写信表达了感谢和自己的心意。隔段时间,镇长夫人亲自拜访,莉赛尔招待了她,她给莉赛尔一个笔记本,并告诉她,如果不打算偷书,那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故事。于是偷书贼开始了自己写书的过程。
每天晚上,莉赛尔都在家里的地下室写文字,每天写十几页。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夺走了街道上所有人的性命,包括自己的父母和鲁迪。莉赛尔在地下室躲过了一劫成为整场空袭的唯一幸存者。在被救起来之后,她沉浸在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中,笔记本也遗失在了杂物堆里。这些人失去生命的时候,摆渡人都在,最后也是他在杂物堆中收起了莉赛尔的笔记本。
摆渡人看着众多生命的消逝只能无动于衷,但是莉赛尔的小小故事,是为数不多能打动他的瞬间。他说自己有一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写书这一件事,却有着完全相反的效果。“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希特勒用《我的奋斗》去蛊惑民众反抗一战带来的惩罚,并鼓动德国人去迫害犹太人,莉赛尔用自己的故事记录生命中那些温暖的瞬间。
这本书的内核大概还是反战的,从德国国内的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去看这场战争。在策源地,生离死别已经让人难以承受,遑论被侵略的国家里的人民。
我想起前几天看的星野道夫《旅行之木》,里面有一篇记录战争的,只不过他也是从日本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他说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死这么多人。即使站在历史长河的现在,我作为一个被侵略国家的后代,无法谈什么代替先辈原谅,我们也没有资格这么做。侵略者所受的伤害都是咎由自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作为侵略者的后代不去反思战争的原因,反倒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国家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我是在无法理解这样的脑回路。不过他已经去世了,对于他的艺术我没了解过,不予置评,但是从这篇文章上,我对他的人格持保留意见。
最近读了很多乙一的小说,我愿称其风格为暗黑,写了很多青春里的黑暗故事,我似乎有点沉浸在这种风格之中,有点迷失,《偷书贼》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重新带我进入更光明的世界中。
2022-04-15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