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性格
讨好型人格
最近的几个月自己的心里其实非常地乱,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性格非常敏感的人,这种敏感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比较容易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共情,但是更多的时候会内化成过度解读以及自我怀疑。这种性格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中间看了 B 站一些讲解这种性格的视频,我非常震惊吧,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其实你并没有那么重要”以及“别人没有那么在意你的行为以及看法“。在接受了这种心态之后,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中的焦虑、郁闷都显得豁然开朗。
由此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处事哲学“,保持自己搞敏感的性格特征,同时多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才是重要的,外界天翻地覆也不应该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对应到疫情这几年,各种奇葩魔幻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各种言论无论好坏都甚嚣尘上,大家都想在网络舆论中占有话语权,甚至为了热点制造对立。在信息如此庞杂的环境中,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对自己过往的认知产生怀疑。
如果把眼光放广一点,纵观历史兴衰,现代社会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是历史事件的各种翻版,即使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内核是没有大的变化的,人生短短几十年,为了这些重蹈覆辙的历史投影耗费自己的情绪和精力完全不值得,也没有必要。
焦虑型依恋人格
在我主动去了解讨好型人格这个概念之前,就在知乎、豆瓣等平台上看多好多话题去讨论”回避型依恋“,第一次点开话题是上一次恋情结束之后半年后,对照自己后期的一些心态变化,我以为自己是回避型。
后来也一直这样以为,偶尔点开豆瓣上的一些帖子,看到介绍回避型,发觉我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小糖才像。但是我还是没有主动去了解这些概念。在了解讨好型人格的时候,其中有个视频把讨好型人格和焦虑型依恋放在一起讨论,我才发觉自己和焦虑型的特征有点像。再更多地去了解焦虑型的时候,我更加确信,在现在的这段感情中我就是焦虑型,对方似乎是有点像回避型。但是这种仅凭几个视频,我也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毕竟大多数的建议就是赶紧跑。
刚好那段时间看了两本心理治疗的书,我对心理问题已经不是很排斥了,所以接受自己在感情中的心理状态有缺陷也很自然。我就顺手去搜索了一些介绍亲密关系的书籍,其中一本《关系的重建》就是以依恋型人格分类为基础展开的。
回避型依恋人格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书,只感到非常地绝望,这本书让我更加坐实自己是焦虑型的事实,同时也让我确定了对方就是回避型。网上说的好,”她逃他追,她插翅难飞“,这两种性格是很难走到最后的,焦虑型期待爱的回应,回避型拒绝回应。
虽然书中对这两种性格都有成因及表现的介绍,但是我还是非常难受,首先是自己在感情中付出太多心力,这些付出在对方看来大概率只是一种负担。其次是对方从来不会主动向我靠近,也拒绝和我有进一步的进展,两个人的关系之维持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看不到希望。
我感觉自己虽然很想写出这些东西,但是怎么也表达不清楚。
前段时间想和小糖讨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很早之间就给她看过这样的一个帖子,问了她,她说她认为自己不是这种人,后面也酒没有更多的讨论,看到这个记录,我也放弃了再和她讨论的想法。
回避型的人除非自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然根本没有改变的可能,然而就算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也不一定会做出改变。生活环境已经让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保护机制,在这个机制下,自己完全独立,可以主动出击,但是碰到自己的禁区,就一头扎进去难再出来。独立当然是好事,但是回避型这种很容易就让亲密关系走进死胡同,没有沟通的可能,也无法再前进一步。
也许回避型会为对方做出改变,那一定是在非常爱对方的前提下,我目前不敢赌这一把。所以焦虑型的自己所经历的痛苦也是活该。
心态转变
如果主动去跟对方说“你可能是回避型”,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说她有病。我目前大体上是做不出这种事情的,自己的情绪只能自己消解,中间的过程非常痛苦,我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消解了这种情绪。中间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是另外一本书,克里斯托弗·孟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没有理论作为支撑,但是它有自己的一套哲学,那就是“爱能克服一切”。
解开亲密关系的密码就是沟通,书中的所有案例都是以沟通作为基础去解决问题。对应到我自己的状态,根本没有有效沟通的可能,现在是异地,所以不会有正面的问题,但是万一以后有近距离接触的可能,矛盾就能化解了吗?我很怀疑。这本书里也讲到了类似于不要在内心上演小剧场的话,对方其实没那么在意你的看法和行为,不要动不动就陷入自我怀疑,同时也说到要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看完这本书,我着实消化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万能公式去应对我目前的状孔,另一方面,它也让我更加明白,在亲密关系中,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去维系关系。
稳定情绪
既然暂时没法进行有效沟通,我决定先从稳定自己的情绪下手。回避型和焦虑型总是会有相互吸引的潜能,会因为对方自己没有的特质看对眼,比如回避的冷静稳重和独立,焦虑的热情活泼和自信。但是时间一久两种人的缺点都会暴露。回避型最怕的就是情绪不稳定的人,而焦虑型恰好就在雷区疯狂试探,焦虑型最怕没有回应,回避就是不及时回应。两种人都缺乏安全感,只是对安全感有各自的定义,也许没有重合的部分。
我对成长好像有了一定实质性的了解,之前的一些经历让我在感情中更加地包容,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想法,但是两者是分开的。在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修习之后,我有点明白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是不能分开的,两者是存在联系的。
成长在我现在浅薄的理解中就是把自己摧毁重构的过程,摧毁自己原有的观念,并从废墟和新吸收的营养之中构建新的观念,也许在整个人的外貌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改变心性以及对待事情的看法。
我目前要摧毁的就是自己的焦虑型人格,《关系的重建》也提到,依恋型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我有意识地推动下,焦虑型和回避型都有可能转变成安全型。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焦虑型的人格少一点,但是不要丢失自己高敏感的性格。敏感是一种天赋,也是一把双刃剑,我希望能保持对外界的敏感,都是坚守住自己的内心防线。
改变焦虑型依恋的第一步就是降低对对方的期待。所有对对方的期待都是自私的索取,因为你觉得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所以希望对方也同样为你做这些事情,这就有点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了。期待对方能为自己做到的事情只是自己生活中缺少那一部分,但是只想不劳而获。说不劳而获也不完全对,毕竟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对方不要的东西。
第二步,停止自己内心的小剧场,不要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消息而陷入焦虑,脑海中脑补一万种可能性。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对方那种打工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回复工作无关的消息。
第三步,随缘吧。书中说不可能通过玩失踪获得回避型的关注,可能你的失踪在对方感觉里反倒是一种解脱。这种猜测就有一种小剧场的嫌疑了。我不觉得亲密关系中只靠一个人进行精神上的转变能够改进关系,对这段关系到现在为止其实也没有很多的信心。
我似乎知道了自己会喜欢对方的原因,但是这种喜欢失去了神秘感之后还能维持多久,我不知道。对方生活中可能除了亲密关系,和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都能很融洽的相处。处在亲密关系中的我反倒成为了最无关紧要的人,一个让对方验证自己人格独立的工具,大概。
结语
不得不说,对这段关系,我的心态到目前为止是很悲观的。我确定自己是喜欢她的,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了,但是又很害怕无法和这种性格的对方长久相处。对于对方,我肯定对方也是喜欢我的,只是她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亲密关系,等她自己学习的过程实在是肉眼看不到头的漫长,我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最后。
我以前尽量避免在自己的文字中涉及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因为这种事情实在是太私人了。但是如果不记录下来全部闷在心里,难免会把自己憋出毛病来,把写文字当做一个窗口去释放情绪也是我写文字的一个初衷。
补记
自从去学习了解依恋型人格之后,我对现在的歌曲有了新的体会,能写出动人又伤感的情歌的人大概都是一些性格比较敏感的人吧,不会共情的人根本不会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面。
2022-06-24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