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籍中治疗自我情绪

Posted on By jcxs2014

从书籍中治疗自我情绪

非常偶然的时机,我在今年开始接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本来想着每一本都独立地写一篇文字,但是没读完一本,自己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迷茫期,需要花点时间去消化吸收。其中不乏一些对自己过往认知颠覆性的见解。

其实情绪问题在前人的经验中,大多数都能够找到相似的答案,只看自己是愿意自己琢磨还是去书籍中找答案。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心里很强大的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接受的过程是对自己的一次非常痛苦的重塑,但是结果是好的,至少让我更了解自己,以前自己摸索过程中的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

我并不认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就会变成一个心理学大师,任何的只是的学习都应该作用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去向外给别人下定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如果自己无法接受和理解自己,还指望别人去理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的这个书名非常符合我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我读一本书不指望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惊为天人的见解,仅仅享受当时当下阅读的乐趣。如果偶有所得,那么记录下来,便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同时对于我来说,阅读不仅仅是一座避难所,更是我的精神诊疗室,偶尔消极烦闷,就埋首书籍,在书中获得解脱。虽然这样做有逃避现实的意味,但是如果在感到现实逼迫不堪的时候,没有一个去处,那么人该是多么无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书算是一部同人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基于《柳林风声》的角色,保留了原本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经历。虽然这本书在被介绍的时候都说没有读过《柳林风声》不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但是我很是因为没有读过《柳林风声》而延迟了这本书的阅读,虽然延迟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并没有读《柳林风声》。

书中以主角蛤蟆先生情绪低落地独自生活在破败的庄园中展开,他的朋友鼹鼠去拜访之后,发现蛤蟆先生的现状很不好,回去之后和自己的好朋友河鼠商量着建议蛤蟆先生去参加心理咨询。

心理师苍鹭和蛤蟆先生每周会谈一次,慢慢引导蛤蟆先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回顾自己的人生。蛤蟆先生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往的生活中,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从而不得不扮演着不是自己的角色。自己内心希望被人带领和现实需要自己做决定的矛盾,才是导致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

苍鹭先生带着蛤蟆先生回顾自己过往的人生,一点点探索自己心里出现问题的原因的过程中,我也在回顾自己的过往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太多不堪回首的经历,有很多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很尴尬或者无力´的瞬间。不得不说,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现在性格的形成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篇文字中我还是没有准备好去回顾过往的事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正视过往的经历,接受过往经历对自己已经造成了伤害的事实,并且尝试着去和过去和解,过好自己现在的生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被提起的时候总是会和上一本捆绑,因为两者有着相似性,都是通过记录心理咨询的过程。但是两者时机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毕竟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介绍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后者则是通过真实案例,记录一个个真实的人如果打破心理障碍从而走出心理陷阱。

在挑选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地选择了台湾的译本,书中口语化的描写让人不自觉的带入台偶剧中夸张的腔调,有点出戏又很有意思。这本书中不仅介绍了心理咨询师萝蕊的几位来访者的心理咨询过程,同时萝蕊自己也是另一位咨询师的来访者。这个桥段很有必要,让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感觉到,心理咨询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及时是咨询师自己碰到心理问题可能也需要向其他的咨询师求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想法,这些关系和想法可能会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上获得瞩目,也有可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步履维艰,我门需要与人相处,而且不仅仅是和不同的人相处,更需要和一些人长久的相处。在这样的前提下,固有的习惯和想法可能需要改变,这种改变是反人性的,如果是交往中的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可能会炸毛,因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安全警戒线。

人的自我改变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缓解这种痛苦的手段。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似乎并不是特别发达,毕竟在部分国人眼里,心理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精神病。在这里我也得承认,某种程度上,我属于这一类人,不想辩驳。但是自己又不是特别极端的那种,随着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心理上的缺陷之后,我明白心理问题是可以有效纾解的,如果通过合适的方式。

回到书中,里面介绍的几个人包括作者自己的心理咨询过程是穿插着进行介绍的,一开始会让人一头雾水,越往后看这种叙述方式就越让人着迷。好似作者故意卖关子,不断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书中的每个人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有与人相处的问题,人的情感非常复杂,一边想靠近一边又害怕迷失自我。一方面我们会承认某一段关系出现了问题想去解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愿意承认问题在我,逃避在和对方接触过程中的自我的崩塌。

在在相处中能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相处的机会,也没有有效的沟通,如何去改变陷入僵局的关系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找不到答案。书中对相处中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回归到相处中去解决,但是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心态。这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可能有的人一开始就因为畏惧关系的崩坏而裹足不前。重要的是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心理咨询师就是在第一步搀扶着来访者的人。

结语

自我情绪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我不确定自己上面的见解是不是正确,就现阶段而言,我的体会只有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要多关注自己的内心,稳定自己的情绪。生活着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情绪也会很容易收到外界的干扰。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保留自己的一方精神净土,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答案。

2022-06-25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