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陆游传》
苏子传记读完之后意犹未尽,打开之前就收藏过的陆游传来读。说来也奇怪,当初是因为回溯春晚的那个节目,知道他们两个的两首词,之后在读他们的传记过程中,感觉这两首词只不过是他们众多词中的一首而已。
词中流露出的情感,大概也只是当时当地的一种想法,不代表他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毕竟是文化人,看到美景碰到什么事情,灵感来了总是要抒发一下情感的。
《苏东坡新传》让我读传记的品味略有提高,心理不知不觉中对传记有了不仅要客观,而且还要带有感情。这个要求似乎合理,但是实际看来确实难得。我不太懂传记的写法,踢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一个读者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嘛。
这本《陆游传》不长,作者是杨雨,看起来像是一个年轻学者,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一个一个的讲座,叙述方式也挺引人入胜。
第一章就给我对陆游先生固有印象致命一击,打虎英雄!我印象中的陆游是什么样呢?
往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当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也是陆游的诗句,只是前面的那些在求学生涯中实在太过于出名。这一句出名就出名在土味情话上了,什么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低俗至极。
陆游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他是一个敢于上战场的人,一生的最大志愿就是驱除金人、收复中原。他的人生中有几次可以去前线的机会,无奈当时的掌权者只在乎他的才华,也并没有重回旧地、恢复中原的意愿。宁愿偏安江南得过且过,他们并不在乎陆游等一干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
陆游从小受到家里长辈的影响,从小满怀爱国热情,一生想要驱出金人,收复宋朝故地,乃至统一全国。他从小习文练舞,就盼着有一天能亲自上战场杀敌,抱着这样的心愿,经过三次科举的失败,以及仕途上的不顺心,终于在四十八岁实现了去往前线的愿望。
可是这一次当权者也不是真的想北伐,只不过是想要转移朝堂之上权利争夺的矛盾。经历了长久的仕途失意,以及对形势更深的认识,陆游对北伐战争收复中原的计划想得更周全。奈何朝廷用人不善,最终北伐只能匆匆收场,再次落得个认输求和的下场。
陆游只在边境待了八个多月,打虎就发生在这次边境经历中,而且不止一次。巡边的时候总是会走到深山老林,碰到一些凶猛野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少有人能以一己之力杀死一只老虎的。
书中也介绍了陆游和唐琬被传颂千年的爱情故事,从今天的角度看,陆游可是一个渣男,不说他被他妈逼着和唐琬离婚的事。离婚之后还心里念着前妻,据此传记所说,陆游除了《钗头凤》,还写了几首以沈园为主题的诗词,都是用来怀念唐琬的。反观自己后来的妻子,只在她去世的时候写了一首感慨自己已老的事情。
初中的时候在译本课外读本上读到了沈园的故事,当时还觉得这个故事挺感人,以至于把这首《钗头凤》背了下来,同时还有两首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犹是惊鸿照影来”。
说点书以外的话吧。
宋朝虽然在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统一了中原,但是边境有强邻环伺,难得有几年安定日子。从苏轼传中看,北宋的皇帝还是有几个励精图治的,比如神宗、哲宗。但是南迁之后,从宋徽宗这个甩锅侠,和宋钦宗这个软骨头,往下的大体方向就是偏安,逃避北伐。
两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文学成就也比较高,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词的发扬等等。有时候我脑海中会浮现“江山不幸诗家幸”这句话,但是诗家也是有家的,就像我之前一片文字里写的,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经世致用,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才能。
如果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即使诗写得再好,也只是一个乱世诗人,这又怎么能算是幸事。
读陆游的时候发现陆游和辛弃疾也是有交集的,所以下部传记又有了,在网上找了一圈,选择了布衣的作品,同时发现了邓广铭的《两宋十讲》。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我对两宋政经文的好奇。
2022-08-14 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