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弃疾》传

Posted on By jcxs2014

读《辛弃疾》传

在读《陆游传》的过程中,发现两个人有过一段时间的交集,于是又想着去找一本《辛弃疾》来读读。网上找了一圈,确实有那么几本,看了看豆瓣的评价,最终选择了名为布衣的作者所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

这本传记的文风是在太容易让我感动了,开头的几篇就常常让我感动得不忍卒读。而且恰好是在刚刚读完《陆游传》,情感上依然处于一种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的时候。看完到辛弃疾第二次参加科举那一部分,我就暂停了下来,通过做一些其他事情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辛弃疾在金国占领区出生,但是在祖父的影响下,从小立志赶走金人,恢复大宋国土。在祖父去世之后,正值各地汉人不断起义,辛弃疾也在老家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去投奔山东的起义军首领耿京。这一段军旅生涯,已经是辛弃疾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

在辛弃疾面见高宗赵构商量南下归附宋朝事宜之时,叛将张安国杀害义军首领投降金人,义军队伍也做鸟兽散,辛弃疾苦心经营的归附和北伐大计毁于一旦。辛弃疾带领五十人的小队深入金军大营中,生擒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处死。宋朝廷烨勉强接纳了辛弃疾的归附。只不过从此之后,他也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北伐的愿望。

辛弃疾的境遇和陆游是有点相似的,两个人都力主北伐、收复中原故土,但是在当时的统治者眼里,只想着苟且偷安。北伐只不过是缓解朝堂斗争的一种手段。在《陆游传》,我知道陆游和辛弃疾有一段交往的时光,但是知道在《辛弃疾传》中,我才注意到,两人真正相遇的时候,辛弃疾已经 64 岁了,陆游此时也已经七十多岁。

廉颇老矣!

辛弃疾一生之中被朝廷安排辗转南宋各地当官,在处理灾荒、匪患等问题上都有很好的成就,而且为官正直、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但是辛弃疾想要的不是在后方处理这些民生问题,他更想要的是去前线,度过淮水,了却君王天下事。

但是摊上这么一个朝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在军事上,辛弃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但是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应,如果皇帝有心北伐,这两篇文章将会是何等的助益。最终辛弃疾为世人所称道的也只是在文学上的成就。

到了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他已经看透了朝廷的想法,没有人认真地在想北伐的事情。辞官归隐他又狠不下心,只好接受朝廷的任命,做好份内的事情,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时常会遭受到小人的陷害,而且都是一些恶意的中伤与陷害,没有真凭实据。不能参军北伐,这些事情辛弃疾也就随他们去了,哀莫大于心死。

北宋的言官可能对政事有一点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南宋,言官只是通过官方的途径去散播流言,奸小通过这种方式去党同伐异而已。辛弃疾也曾经被陷害至免官,最后回到江西准备养老。后来的宰相韩佗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利用北伐这件事情,转移朝堂矛盾。北伐需要将领,此时他们又想到了辛弃疾。

辛弃疾也没有退缩,金戈铁马去往前线,到了前线,才发现,这次北伐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只是朝堂之上的一厢情愿,于是又上书请求暂缓北伐。可是此时的宰相和皇帝只想尽快打这一仗,哪里听得进劝告。结果可想而之,第二次宰相再来请辛弃疾的时候,辛弃疾以老病为由,拒绝领兵。宰相以为辛弃疾嫌官小权小,于是又追加官爵,辛弃疾还是不接受。

在宰相再次收到消息之前,辛弃疾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辛弃疾至死也没能再次实现为宋朝收复中原的想法,南宋朝廷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辛弃疾虽然在南宋为官,但是不能不说他是怀才不遇,他是一名将才,最后只能在笔墨上抒发壮怀激烈。他一生之中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就是在起义之初的几年,往后的日子在也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随着对宋朝历史的了解,我越来越为那些仁人志士感到惋惜,无论是苏轼、陆游还是岳飞、辛弃疾,他们栋梁之才,但是都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这些人的才能和志向是和当权者相违背的。北宋末年一直到南宋,朝堂之上就接连不断地在进行权力斗争,大部分官僚都在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团体谋求利益,不顾天下和黎民。

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是辛弃疾他们的悲哀。但是另一方面,生活在那样时代的他们,用诗词为我门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绚丽多彩的瑰宝,在后世,每逢国家有难,我门总是会有无数人为这些诗词所鼓舞,勇敢担当起复兴文明的重任。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本来是想着看完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中的辛弃疾篇之后,再来写这篇文字,但是看了一集之后就看不下去了,第二集开头,一群儿童摇头晃脑地在背诵辛弃疾的词,这个场景我不是很能接受。视频可以后面再看,但是文字再不写,拖着拖着就不写了。

后期如果再读宋朝相关的书籍,可能不再去读人物传记,绘会直接去看两宋史相关。宋朝虽说自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说到底,宋朝根本算不上中华文明中的大一统王朝,领土一旦不完整就再也不完整了。虽然北宋还有几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从徽宗到南宋,各个都是软蛋,只想偏安,不想恢复。每每想到这里,心情都十分复杂。

只能不想,冷静的看待历史,并以史为鉴。

2022-09-05 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