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置身事内》
我得很遗憾的承认,自己对这本书吸收得不够充分,很多内容只是看过就结束了,没有深入思考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本因为被大多数人讨论才引起我的兴趣的书。从收藏到读完大概也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总时间才六个多小时。
我对经济和政治的敏感度有待提高,前几年给自己定的多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目标还是很有预见性的。这本书带给我的知识上的匮乏感并不会让我对这类书丧失兴趣,反倒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目标信念。
小说当然也会让人思考,但是这种思考是有点狭隘的,读者囿于书本中的小小世界。这种社科类的图书在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将自己带入现实社会和时代洪流中,这种被引导的思考是全局和宏观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打破象牙塔的藩篱,让自己的精神更加接近这个社会。
我不否认知识分子有一种后天的傲慢与偏见,但是这种傲慢与偏见不是不可消除的,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冲破思想的茧。但是这种突破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仅仅靠读书就能实现的。
这本书中给了很多经济发展中的案例,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有正确的也有失败的,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对其他国家来说都是这样,经济发展只能走出自己的路子。
书中提到的农村问题我是深有感触的,最近一二十年的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流转、农民进城之后如何谋生等问题,都发生过在我自己家中。后面会单独写一篇文字讲讲这些事情。
以前的我很抗拒去读这种人文社科类的图书,尤其是所谓的非虚构类文学,这种文章大部分都会讲到在时代大潮下的个人,太过于现实和血淋淋。我不忍心去过多的接触社会中现实的一面。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自己的内心对这种事情的包容度也增强了一些,我愿意去看这些文章,并从这些文章中去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即使这些思考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片面的、甚至带有自己的偏见。
我一直相信书是越读越宽,而不是越读越窄,每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都会引发更加发散的话题,但是这种发散也会导致想读的太多,无从下手,最后甚至放弃阅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选择的时候有所取舍。
这篇文字就当作是自己以这本书为契机,表达一下自己读书的理念,也给未来的自己做个提醒。
2022-12-01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