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

Posted on By jcxs2014

[TOC]

长安三万里

这是一部一早就想看,但是一直不敢看的电影,之前在影院上映的时候,没找到合适的时间也没有一起看电影的人,只能错过这场盛宴,另外一个原因是我怕自己会呗李白的浪漫主义感动到失态。

昨晚平安夜机缘巧合看了这部电影,原本是想看《坚如磐石》,但是找到的片源质量不好,只能放弃,看了一下自己已经下载的几部电影,最后选了这一部。

这部电影上映后的评价整体上很好,我也对这部电影有比较高的期待。我认为李白是唐代诗人甚至是中国古代文人浪漫主义的巅峰,出尘脱俗,不愧于谪仙的称号。但是对于当时的李白来说,他性格上确实是狂放不羁,但是内心却是非常希望将满腹才华经世致用。

几年之前,看过央视的纪录片《李白》,那是第一次对课本里的李白又了一个比较立体的认识,李白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受人推崇敬仰。在他那个时代,他虽然有文名,但是由于出身商贾的关系,不被世家大族接纳,难以找到施展才华报复的途径。李白一路行走,希望诗文能够得到官宦士族的赏识,通过行卷的途径被推荐到朝堂之上。

可是门第之见自古如此,李白第一次长安之行无果而终,电影中也表现了这一段故事。求仕路上遭遇的挫折并没有打击李白的激情,他依旧少年心性,纵马江湖。直到被玉真公主引荐给玄宗,他依旧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虽然能够进入朝堂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真到机会来了还是不免唱个高调。

电影并没有直接像电影名一样去描绘长安城的繁华,反倒是利用各种可能性展示了盛唐时期的各位诗人,除了主要人物高适和李白以外,王昌龄、王维、孟浩然、岑参等这些课本上耳熟能详的诗人都有画面,还有孩童杜甫和青年的杜甫以及在诗中留名的李邕、李龟年、丹丘生。尽管每个诗人性格各异,但是在同个时代产生交集,使得课本上原本独立的人物产生了现实感,仿佛这些大诗人,就是我们周围的某某某。

长安之所以被人怀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文学作品中这些璀璨的诗文的歌颂,长安是因为这些诗文才能被称作长安。只要这些诗文一直被传颂,长安这个文学、历史的高峰就会一直伫立中华文明的地图上。

黄鹤楼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地点,李白在黄鹤楼诗板上第一次见到崔颢的《黄鹤楼》,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黄鹤楼遭到焚毁,片尾小童感慨黄鹤楼的毁坏,高适却说,只要这些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历史上的黄鹤楼几经毁坏和重建,但是黄鹤楼确实一直都在。

黄鹤楼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况且现在的黄鹤楼已经算事现代仿古建筑了,他更是承载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文学的愁绪。和长安一样,黄鹤楼在这里,每当人们吟诵黄鹤楼的诗文,思绪就能够回到那个时代,那个群星璀璨,山河锦绣的盛唐。

安史之乱是谈论盛唐无法避免的一个篇章,大唐的繁华强盛之下,却早已是外强中干,风雨飘摇。局势的严峻使得高适的一身武艺得到施展,三镇节度使,风光无两。长安城被焚毁,皇帝远行避难,长安从此只在世人的记忆与想象之中。此时诗文来到杜甫的时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盛唐的落幕伴随而来的是后人不断对过去长安繁华的怀念,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朝代的更迭,这种怀念愈发深刻。

李白那一代的诗人,亲身经历过长安的繁华,也是他们的浪漫诗文,才引得后人对长安不断的幻想。只要长安的诗文一直流传,长安就会永远伫立在人们的心里。

2023-12-25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