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来见我》
老规矩,讲一下这本书在我电子书架上吃灰的历史。最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它已经排到了我书架的最后面,前面是一大堆后来慢慢添加的书,在看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书里面有提到疫情,我估计是在 20 年之后添加的。当时可能是通过魏小河的推荐,但是我印象中他推荐的是一本叫《既见君子》的书,这本《诗来见我》也可能是其他读书 up 主推荐的。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读了不亏的。
这个书名就很有意思,似乎用了对写法,不写我来见诗,反倒写诗来见我。这种手法我印象最深的是“五月余郎相忆否”,读完这本书,发觉书名叫做“诗来见我”也不算有问题,反倒十分地切中肯綮。
读到第一篇的时候,我的情绪就很上头,眼睛里面总是有泪水。这一篇讲到自己的朋友,作者飘零在这世上,为了生活奔波,辗转各个地方,总能遇见一些交心的朋友,但是山长水远,又总是分别。作者不时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而我,就这么一小篇文字,竟还是分成好几次才读完,每次都很容易动情,感觉再看下去就收不住的时候,我就停下来,平复一下心情,甚至就此放下,第二天再看。
读书的过程中,也感叹于作者读过、记住的诗词之多,信手拈来之章句,也不是寻常课本读物上所能见。对于作者来说,心境所至,皆有诗词为表,并不是刻意为之,但到像是诗句早早在那里等着作者,只等周边环境和作者情感达到触发点,诗就自己走了出来。因此我才说书名《诗来见我》非常切合,对于作者而言,他并没有去寻诗,诗是从他的心底潜伏上来,从周围的环境中奔涌而来,找到他,但是实话实说,这种体验如果不是有着大量的诗词积累,是断然不会有的。
于我,如果我想表达什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写打油诗,无论规矩,只求尾字押韵,另一种是去网上通过关键词搜索相关的诗句,如果看到合适的就摘录下来,在心里默读几遍。打油诗自己几乎都不会去看,网上找寻且默读过的大多数也都不记得。偶尔从什么地方看到一联半阙的好诗词,大概也不会去刨根问底,仅记住这残篇。如作者这般,不论诗词,总能通篇忆起,甚至诵读给朋友的体验,我从来没有过。
书中有些情节我也不知道真假,作者真的能对着朋友朗读心里想起的诗句?许嵩的《幻听》里说:可能是时光让耳朵变得宽容。我想时光让我的眼睛也变得宽容了,如果是五六年前的我,看到一些做作的情节,我可能直接就弃了这本书。但是现在,不管作者是真情流露,还是故作深情,我都愿意把这本书读完。除了作者的文字真的很感动我之外,我还想体会一下这些诗词是在什么样的情景、怎么样来“见”作者的。
我没有读过作者的其他作品,目前也没有一探其他作品的冲动(和看李娟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哦),但是仅此一本书,已经能够进入我的年度书单了,不为别的,只因为作者通过自己的故事,为这些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毕竟每个人对诗的理解不一样。作者介绍了很多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诗词,这里面不乏李杜、元白、苏轼、王安石等名家的作品。作者用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为这些诗词作注解,在我看来,既是对诗词的传承,也是对诗词的推广。不看这本书可能不会缺少什么,但是看了这本书的人,我想都会收获很多。
从小我门就开始学诗词,或者说背诗词,这些死记硬背的诗词可能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只是字词堆积的枯枝烂叶,等成长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也许某个瞬间,一些诗句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出现在脑海之中,完美地概括了当下的处境,我想这个时候诗词才是有了血肉,从而我门也能体会到诗来见我这几个字究竟有多大的能量。
最后用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为这篇文字作结尾:
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2024-01-17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