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望花》

Posted on By jcxs2014

读《望花》

邓安庆这本,算是新书,当时收藏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字数似乎不多,差不多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的是爱情吗?我想应该不是,只是两个人在困顿的生活现状之中以为遇见的救命稻草。

郑娟因为家人的缘故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小镇的酒厂工作,但是已经见识过城市繁华,体验过不一样人生的她又怎么能甘心一辈子在酒厂中做着重复的事情直到老去呢?同样的,她也不愿意去将就一段和父母那代人一样的婚姻,拒绝和长辈安排的相亲对象见面是她唯一的手段,但是不好用。

张云松刚刚大学毕业,历经千辛万苦在广告公司找到工作,他很珍惜工作的机会,也不愿意回老家去接受家人的安排。工作的第一天因为认错了领导战战兢兢,好在有友好的同事指导他。云松似乎是一个还没有脱离稚气的孩子,但是却要早早地经历社会的风雨。

两个人在望花镇相遇,可能也就是平平常常的相识,但是对于处在人生中不同困境的两个人,他们好像找到了同类。两人同一学校毕业,郑娟要早两年毕业,所以两个人因为校友的关系,天然地亲近。

郑娟已经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了两年,她的生活似乎能够一眼望到头,原本还抱有逃离的希望,但是由于母亲的病情,和相亲对象的紧追不舍,郑娟仿佛生活在没有氧气的盒子里,生活里处处都是窒息。

云松的到来为她这个盒子开了一个口子,让郑娟看到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可能。云松积极生活态度和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天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会让郑娟想到曾经的自己。她对云松的好感可能只是以为云松能够带她逃离现实的困境,可是她的困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云松能够解除的,云松也没有能力帮助她,精神上的鼓励,是他唯一能够提供的帮助。

云松对郑娟的好感,我认为只是他一个初出社会的青年对于给予友好的人的感激,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最是爱憎分明。无论是办公室还是望花镇酒厂,总会有好人和不好的人,云松刚走出校园,最是需要有人能够帮助他,并且对别人的帮助心怀感激。

郑娟和他的年纪相仿,又是学姐,而且因为郑娟自己的心思,总是难免会让云松误解什么,云松自己也知道自己无法给到郑娟什么。在最后见面的晚上,郑娟问云松操场上那个晚上是不是故意碰她的手,云松疑惑又迟疑。我相信只是云松不小心碰到了郑娟的手,但是郑娟却把这个无意的动作放大并添加了幻想,她实在是太想要离开现在的生活了。

郑娟最后也是屈从于家里的安排,和相亲对象在一起,因为相亲对象能出母亲的医药费。云松也因为望花镇的风言风语被调到另外的项目,两个人也许此生再也不会见面了。但是也许能再见,毕竟云松新工作所在的地方,需要经过望花镇。

郑娟最后的选择只是当下困境中最合适的,相亲对象帅气、有积蓄和稳定工作,同时也愿意、能够为她母亲出医药费。如果没有云松,这样的屈服可能会更快一点。云松的出现不仅拖慢了这个进程,同时也是相亲对象对郑娟产生了隔阂。只是平心而论,就算没有云松,郑娟的屈服就能换来更好的结果吗?也不过是另一种程度的价值交换。

云松说到底都没有过自己的选择,他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别人在推着他走的。他没有心思和能力去谋划什么,在城市生存下去是他现下最紧要的任务。

好无奈,也好现实。我作为一个读者,是站在怎样的一个立场去评价书中人物的经历和想法呢?我不是他们也不是作者。作者简简单单写下这些故事,我简简单单读完这些故事,看了退出阅读,从此相忘于江湖,皆大欢喜。

邓安庆的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前几年看过的《我认识了一个索马里海盗》,同样是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却又能引得读者不得不思考,如果是自己,应该怎么办。世俗生活就是在不断的妥协,和自己、别人、生活、工作等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妥协,最后求得安稳度日,只是人在经历了这么多妥协之后,还是不是自己呢?还快乐吗?

2024-01-21 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