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Posted on By jcxs2014

读《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上周很偶然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冲着它傲娇的书名和短小的篇幅,收藏进书架。

“偏偏不喜欢”这句话说起来总会显得很另类,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和别人一样,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被动地接受他人给予我们的。我们当然知道那些要求和给予是好的,也许这些东西确实在一些人身上闪闪发过,但是我们就是没有勇气说“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也许也并没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性别上的刻板印象也是其中之一,人人都希望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样子,男孩子有男孩子的样子。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温柔懂事,轻声细语;男孩子就要活泼好动,大大方方。可是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很大,有些人就是不能成为世俗眼中合格的男孩女孩。

为了满足一些人的期待,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想法,学着圆滑世故,戴上面具去和人打交道,拉扯自己的嘴角去迎合对方的观点,最后脸都僵掉,身心俱疲。真的搞不懂有些人为什么那么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圆滑世故、八面玲珑、长袖善舞,虽然知道为人处事需要这个,这可真是我做不到的事情之一。

长大之后,我们过上了相对独立的生活,这个时候似乎我们才有了拒绝的权利,被别人强加的想法与观念压倒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们才想到要反抗,要说出自己的不喜欢,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就是长大了。

扯远了,回到这本书上。作者写了自己很多自己成长过程和生活中一些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读到第一篇的时候,里面表达了很多女性主义的观点,还有一些厌女的片段,我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女性主义书籍。继续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不是宣扬女性主义,而是讲述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成长经历。没有说教和方法论,只是为读者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能从故事中读到什么全凭读者的理解。

作者有反抗对女性的偏见,也会为了喜欢的男生去减肥,最后因为影响健康而放弃。也许作者心中并没有想到什么关于女性主义的宏大命题,她只是发现了人生中自我的重要性,也就是她能勇敢地说出“可是我偏偏不喜欢的”初衷,她不想要去重复母亲和以往大多数女性的生活足迹,她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她所见到的社会对女性不好的一面都是她想要反对的,尤其是她的母亲的经历。母亲虽然对她提出了一些传统的要求,但是也不逼迫她必须遵从。母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己吃过苦头,与其让别人教育自己的女儿,不如自己来;但是她又不坚持,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和她一样的苦头。母亲的经历在书中有两个版本,母亲对作者说的“我的故事”和外婆对作者说的“邻居家小孩的故事”。作者对母亲说了外婆版本的故事,也许在知道外婆想法的时候,三个人都释怀了一些往事。

母亲凝视着鹅黄色的桌面,蓦地又将视线升起。知道阿嬷还记得这件事,那就够了。说完,她的脸颊与眼眶一起红了。

书中还讲到家人、朋友、工作的事情,书中有太多让我共情的片段。说到底,作者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和我们一样在这攘攘尘世中挣扎生存。她的文字也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也许并不是全世界和我们在做对,只是大家彼此缺乏沟通和理解,才造成这么多的误会。

书读到最后,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要说出自己的不喜欢,更多的是希望读者在保持自己个性的同时,多一点对周边人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每个人不同的经历造就了这个人的性格,人与人之间不一定一定是针锋相对的关系,也许需要多一点理解、尊重和包容。

最好的时节是,若有朝一日我们见到一个人打不开眼前的罐头,我们能够想象到,也许他手上的开罐器并不好使,甚至,我们愿给他资源,让他得以设计更合于心意的开罐器。

2024-01-24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