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腊月廿八杂事

Posted on By jcxs2014

癸卯腊月廿八杂事

不出意外,这是今年最后一篇杂事了。

B 视频要充电

前两天刷 B 站,首页有几个比较感兴趣的视频,点进去看的时候,发现要充电才能看,也就是花钱,我暂时有点接受不了,只好退出了。我能理解 Up 主们需要收入,创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许有天我碰到自己非常喜欢的视频,会充电,但是现在,充电看视频给了我一个不刷 B 站的好理由。

之前刷 B 站似乎成了一种无意识行为,看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视频,然后下面的推荐中又有很多类似的视频,只是最近一个月,看到很多推荐的视频都是看过的,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兴趣。

杀时间的抖音

B 站看的少了,但是抖音还是一如既往的杀时间,如果打开了就很难关上。虽然之前卸载了一个多月,但是为了更方便地看小丫头分享的视频,我还是把它装回来了(之前她都直接下载发到微信里)。装上后打开一看,好家伙,99+ 未读消息,即使我不回复,她依然锲而不舍地给我发视频,我也注意到有一些视频已经被删除,留下的那些,我也尽量花时间看完,之后也没有再卸载。

前几天小丫头给我发了火花的视频,我不知道火花是什么,搜索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好友之间每天互相发消息就会有火花。我说我看不见,她说她能看到,我想了一下,可能因为我用的是极速版,有些功能没有。

抖音里面也有很多有趣的创作者,在之前的沙雕动画以外。最近就看到了一个讲电影的,视频很长,和抖音的定位似乎不太一样,但是讲的很好,最后他也提醒观众“没有任何解说可以替代原片”,我觉得很对,可是如果愿意把时间花在看一部完整的电影,又怎么会有人来抖音呢?

读书

因为有抖音、知乎、B 站这三大诱惑,读书的事情进展缓慢,新年到现在只读完八本,其中有几本是去年就开始,还有一本诗集。

诗集是我最近想挑战的一种类型,之前也度过几本诗集,除了中国的诗人还能理解一点,外国诗人的作品完全理解不了,没法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最近,我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读的太少了,所以我想多读一点,看能不能找到点感觉,读了狄金森的一本,对自己还是很失望。

可能我真的理解不了外国诗歌?也许要完全的读原版的?虽然很难,但是我还想坚持一下,万一哪天突然开窍,就能理解了呢?哈哈哈。

读英语

坚持每天读一篇英语文章已经一个多月,虽然每次读到新文章还是会有很多的生词,但是借助辞典,渐渐地也更早理解文章的大意,我把这个当作一种泛读的训练同时,专业的文献阅读也没有放下,只是做不到一天读一篇文献。

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配合思源笔记进行摘录很方便的梳理,笔记的备注功能可以添加生词的注释,如果以后想在看一遍,可能加深的生词的印象。

几天以前读的材料都是从 Pocket 上来的,后来尝试着去读了几篇《经济学人》里面的文章,发现也不是特别的难以理解。之前可能是因为考研“题源期刊”的光环,对它有点畏惧,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虽然它的文章里面生词确实很多,但是现在读起来无伤大雅。

写文字

确实,写日记之后写发布文字的频率变低了很多,现在我似乎也确实能够分开日记和杂事的界限,比如今天这一篇,就是写一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的感受。日记记录每天对一些事情的感受,有时候一天写好几篇,吧一些事情分开,但是一般血的时候都已经十点多了,有一些白天的想法到了晚上也会忘记。

而且,自己的日记感觉还是脱不开流水账的形式,没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在知乎上也看到关于日记的问答帖,也有很多人说自己写的日记,多年过去再看会有别样的感受,仿佛重新走过了那段时光。不过也有人说足迹写日记的时候情绪没有完全收敛,导致现在看起来依然有很重的戾气。

读到安妮书中的文字,她说自己会定期烧掉一些东西,包括父亲的日记。她的内心很强大,我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达到她的境界。我的心背负了太多东西,有太多留不住但又想留住的东西。

我还是认为日记是自己情绪的一个出口,所以我不会刻意去粉饰什么东西,只记录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要不然就不写。我也不指望以后有人会看,只把它当作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2024-02-07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