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冽的内在》
她的作品,不需要我再去用一些苍白的文字去赞美,她的文字,一直都是我躁动内心的安慰。
第一次知道安妮宝贝,是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从姨娘家拿了一本表姐看的杂志,里面介绍了她的一本散文集《素年锦时》,文章里面还提到,她已经怀孕,还猜测他是不是以后就退出文坛。我当时还感觉有点惋惜,觉得不应该因为养育孩子就放弃写作。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就去了新华书店,找到了她的《素年锦时》,冒着被骂的风险,让老爸帮我买了下来,后来这本书也被我看了很多遍,大学放假回家没有书看的时候就看一遍,每次看完都觉得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她的文字对我性格的影响很大。
开始看这本书之前,在看她前两年前的《心的千问》,里面收录了她在微博上回复读者提问的内容,在我还玩微博的时候,也关注了她,有时候也会看看她设置的提问贴和回复贴。有的人可能确实到了一些人生中重要的选择节点,她的回复也不一定全部就着问题去回答,有时候也在指导提问者去思考,从内心找到自己的答案。也不知道提问者最后能收获多少能量,像我这种其他读者又能收获多少能量。
可能是我主动为她加上的滤镜,我觉得这种智慧的合集不能一口气读完,要慢慢读慢慢去接收她文字的能量。正好这时候,朋友告诉我,微信读书上架了她的上上一本新书《清冽的内在》,我去看了一下,篇幅不长,收录了她写作唱片期间的一些短文和自己的摄影记录。
书中记录了很多她和女儿的故事,这个时候她的女儿已经长大了。事实是她并没有因为为人母而放弃写作,反而在作品中多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很多年后我开始玩微博,有时候在微博上能看到她晒出女儿的照片,那时候还是一个小不点,自己走在山间田野的小路上。后来有几年没关注,在这本书里再看到,已经是个大姑娘了,而且开始了远离亲人,在异国求学的旅程。在书中看到她对小姑娘的思念,我有时候也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只是我已经是个大人。
写小姑娘的部分,她就只是一个普通母亲,关心、爱护、心疼自己的孩子,此时她是走进凡尘的普通女子。从以前的片段中,我知道她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也是无法复制的,这和母亲的经历和智慧有关。孩子的灵智需要正确的引导,然后由他们自由生发。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应该在疫情期间,不断进行的隔离对人的精神是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不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那就只能生活在持续不断的焦虑和躁动之中。我生活在学校里面,所谓隔离也只是学校大门一锁,学校里面自成一界,学生的身份让我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我们还能有近乎正常的社交活动。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而言,隔离意味着与外界断开了连接,每天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家人甚至只有镜子里的自己。长久下来,精神状态肯定不会好,除了20年年初的半年,我也没有经历过更多。
因为疫情,人们与大自然隔绝,彼此之间疏离戒备。但共同承受的创伤与困难,仍需在此中转化,得到沉淀与提升。否则生活剧烈严酷的风暴,将与曾经有过的肤浅欢乐相同,不过是一场发生与消失。
外境,内心,内外夹击,在各种集体与个体意识的冲击之下,首先需要守护自心。
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我也曾尽力去帮助别人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我知道只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正常地去关注外界,否则只会用带有偏见和戾气的目光去看待外物。如果能有人因为我变得好一点,那我也很开心,如果我的话如泥牛入海,那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已尽力。
书里面还讲了很多关注自我、持续学习、关注自然的内容,我在这里也不拾人牙慧。如果这篇文字有幸被你读到,希望你能去读一读这本书。
最后附上自己读这本书写的两条评论:
- 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被现实社会推着向前,有些事情不是你我能够掌控。在个性与顺应之间如何权衡,需要智慧。我们需要不断内观自己的尝试,去理解自己,去学着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一些发生让人体验如此深切,仿佛在训练怎么面对恐惧。 若说收获,也许业力的粗浅部分已被清洗。像火鞭抽野马,驯服我的顽劣、不羁、叛逆、倔强、完美主义及苛责的自我标准。还有更细微的多层面的累积习性。 我因此知道,有些事情人并无对自己的控制权,只能接受。带着无止尽的接纳,接受无形力量的计划与出人意料的安排。 坚强的个人意志也只表现在对计划的接纳和配合,而不是去推翻或改造这个计划。 人的主观性微不足道。
 - 她说的对。不过不一定要是很有趣的人,有时候感觉你的心境与智慧,就足矣。想象自己坐在你身边,就能获得安慰。
    
有个女孩给我写信,说,读完你的书,觉得你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我要是个男人一定会爱上你。
 
读书还是一种千人千面的事情,愿自己能持续从书中获得滋养与幸福。
2024-03-08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