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与课题分离

Posted on By jcxs2014

课题分离难应用

这篇文字是昨天晚上写日记的时候写的,当时写到末尾原本想把文字里面关于“道德水平”的描述换成“性格特质”,今天在复制的时候,感觉也不是很有必要,保留原本的状态,更能体现我自己的心思。

晚上在家刷视频的时候,有一个讲“心态”的视频,里面提到了“心外无物”,我感觉很多道理都知道,但是如何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把道理想起来,并且指导自己的行动,是我缺少的能力。虽然说“知行合一”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如果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也不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问题就在,我根本没有进行知行合一的意识,如果事后能想到也是能积累一点经验,可怕的是很多事情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没有留下一丝波澜。

一直以来都在提醒自己要“课题分离”,但是实际生活中却还总是陷入困境。我想到了一个可能的原因,我比较信奉“将心比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传统道德,但是“课题分离”,似乎有意识地去将“我”和“他者”进行分离。“将心比心”更注重对方的感受,这样就会无形中对对方有一个“你也要这样对我”的期待,这样就是干涉了别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我并不取决于我如何对他,而是取决于对方心里的想法,对方的想法是不可探知的。作为对方的课题,他可能会选择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对我,也可能有一套完全和我不同的逻辑,从而选择了一种他觉得舒适,但是不符合我期待的方式。

“将心比心”有一个前提,说出来可能不好听,就双方是道德层次上相当的人,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认知水平一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老是用“认知低”去评价别人,但是我知道用这个概念去评价别人的,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也不怎么样(我这不算评价,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哈哈哈)。“认知”这个概念我感觉和道德素质一样,都是来进行自我约束和评价的,不应该成为一个可以给人贴的标签。如果两个人道德层次不一致,看待事情用不同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有没有道德的问题,永远无法相互理解,双方都在自己感觉自洽的逻辑中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就不能成立。这种情况下,用“课题分离”就可以规避期待落空的挫败感。无论对方采取什么样的思考方式,都是对方的事情,不应该影响到我。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极端情况,如果道德水平不一样,那么交谈的目的是什么,为什要有我需要和对方进行交流的课题?只为了相互找对方的漏洞,对方下定义、贴标签吗?给人下定义很简单,但是一旦标签贴上,想再给对方撕下来可就难了。人心都是很复杂的东西,我们无法通过外在去了解一个人,甚至是自己,但是这个也不代表交流没有必要。这种交流也许只有另一种可能,那就孤独,人在独处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倾诉欲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人需要和其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即使是对方和自己的道德水平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倾听者,此时就应该应用“课题分离”,对方说了些什么,仅限于此时此地,一不影响我的感受,二不影响我对对方的判断。

之所以有第二点,我想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对方的话语中感受出来,如果对对方的话语抱有批判的态度,那么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会有错,因为我一直在审视对方。有几个普通人能经得起别人的审视,应该被我审视的,是抱有这样心态的自己,这也是我现在写这些东西的一个原因。我想这也算是一种“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因为双方不是同样的道德水平,所以对方无法满足我“将心比心”的期待,因此开始审视对方,进而在心底对对方进行批判,最终无法达成有益的交流。如果能一开始就应用“课题分离”,不从道德水平出发去审视别人,别人完成他自己的课题,至于我自己怎么想怎么做,那应该是也只是我自己的课题。

以上都是对待道德水平不一样的情况。写到这里,感觉“道德水平”这个词用得有点大,不应该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最多也只是性格不相容,道德水平应该是在其他事情上面。如果想复制这段思考到其他地方,得进行修改。对于性格相似,对的水平一致的人,不必要求对方,对方也会做出符合我期待的事情,毕竟早就已经筛选过了。

2025-06-20 14:19